自动化学院学术报告(202403-202406)

发布者:董亮发布时间:2024-04-26浏览次数:417

应自动化学院邀请,北京理工大学王化平教授浙江大学陆豪健教授苏州大学陈涛教授和深圳先进研究院徐天添教授20240428日为我院教师和研究生讲学。报告地点:腾讯会议661-440-879欢迎自动化学院及全校相关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参加

报告人

报告

13:30-14:20

王化平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面向仿生功能模块构建的微纳机器人生物操作技术

14:20-15:10

陆豪健教授

浙江大学

面向医疗应用的微型软体机器人

15:10-15:20  休息

15:20-16:10

陈涛教授

苏州大学

微纳感知与人机交互应用

16:10-17:00

徐天添教授

深圳先进研究院

面向精准医疗的磁驱动微型机器人

 

报告专家王化平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仿生功能模块构建的微纳机器人生物操作技术

报告摘要:仿生功能模块是通过模拟真实生物组织结构、形貌与功能,以生物细胞、生物材料有序互联集成的生物功能替代品,在新药测试、组织修复及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中意义深远。本报告重点介绍多物理场融合驱动下的细胞群定向操作、复合封装、三维集成方法,通过对肝小叶、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仿生,探索了仿生模块作为药理模型在新药筛选、病理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模拟细菌、水母等水生生物行为,将仿生功能模块作为拥有理想生物学特性的软体微机器人开展了活体封闭环境采样、运输、投递等应用探索,为癌症、血栓等疾病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个人简介:王化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微纳机器人生物操作与生物制造技术研究,提出了微纳机器人多维柔性生物操作方法,实现了仿生功能模块自动化构建及机器人化应用,为组织再生修复及活体封闭环境下无创采样、运输、投递一体化作业提供了新思路。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荣获机器人领域全球Top 1国际学术会议IEEE ICRA最佳自动化论文奖等国际学术奖励9项。现为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等机器人领域国际期刊编委。

 

报告专家陆豪健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医疗应用的微型软体机器人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661-440-879

报告时间:20240428日下午14:20

报告摘要:微型机器人由于其尺寸小、运动灵活、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研究,如生物组织培养、微创手术、靶向送药等。在微型医疗机器人通往体内实际应用的道路上,除去机器人本体的驱动与运动控制之外,另一个核心部分就是功能化,包括了对体内环境或病变区域的感知和测量,对多种类型药物的搭载和可控释放。本报告以建立可控、多功能、高性能的微型医疗机器人系统为目标,针对面临的操作可控性、医疗功能性、设计加工可靠性等问题,主要介绍面向体内复杂环境的微型机器人设计与运动控制、微型机器人无线传感与通讯集成设计、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微型机器人搭载药物挖掘及筛选,旨在解决微型医疗机器人多功能集成、高效可控运动、智能化医疗问题,推进微型医疗机器人在临床上应用。

个人简介:陆豪健,男,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兼聘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于2015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于2019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疗机器人、微型柔性传感器、微纳米操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担任20222023 IEEE-ICRA会议副编辑,2023 IEEE/RSJ-IROS会议副编辑,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副编辑,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期刊(Science合作期刊)编辑,Med-X期刊(Springer Nature出版平台期刊)青年编辑等。

 

报告专家陈涛教授

报告题目:微纳感知与人机交互应用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661-440-879

报告时间:20240428日下午15:20

报告摘要:随着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人机交互的智能穿戴设备由于其直观简单的操作特性,获得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以MEMS传感器、电阻与电容式传感器为主的交互系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多功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交互系统的智能化和简便化要求也日益提升。传统传感器由于在多模态传感以及可穿戴传感方面的局限性,使整套交互系统过于复杂且耗电。同时,近年来新兴的摩擦电传感器由于其多样化的工作机理、材料选择面广泛、输出信号大且无需供能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特定的材料处理、结构设计、以及信号处理,摩擦电传感器可实现多维度多模态的触觉和运动监测,缓解了多种传感器复合所带来的信号复杂度问题。然而,摩擦电传感信号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仍有待解决。本次报告将简要介绍我们近几年在基于摩擦电传感器的多功能和可穿戴人机交互界面的研究,展示其在遥操作、微纳操控、人机共融、虚拟现实、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个人简介:陈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导,目前担任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多年来专注从事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包括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产学研项目20余项。发表包括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等论文100余篇。目前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50余项,转让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4项,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先进机器人技术创新团队2019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022年获机械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报告专家徐天添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精准医疗的磁驱动微型机器人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661-440-879

报告时间:20240428日下午16:10

报告摘要:微型机器人可以很轻松地在复杂狭小的空间作业。生物相容性好且材料质地柔软的可实现多模态智能运动的微型机器人,在生物工程学和体内靶向治疗方向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现有的磁驱动微型机器人仍停留在简单驱动控制,如何实现精准的运动控制以解决实际问题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报告将围绕着软体薄膜微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展开,介绍磁驱动软体薄膜微型机器人的视觉伺服三维路径跟踪控制,以及适应复杂环境的多模态运动机制。微型机器人如何在相同的外界磁场中做出不同的运动,并且协同作业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单个微型机器人的异性特质是控制处在同一磁场中的多个微型机器人运动的关键。基于对软体机器人的磁化方向与运动效率的研究,设计薄膜机器人的异构磁化方向,控制微型机器人的速度差,以实现协同控制。最终实现四个软体薄膜微型机器人的独立位置控制,以及三个微型机器人的独立路径控制,为软体薄膜微型机器人在生物体内协同靶向给药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

个人简介:徐天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广东省青拔。主持国自然联合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广东省重点、深圳市重点等多项科研项目。在面向靶向治疗的磁驱动微型机器人方向展开长期系统性研究,建立了微型机器人的自主路径规划与协同运动控制方法,研发系统平台并在生物医学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多次在机器人与控制领域期刊发表论文,包括IEEE TRO, IEEE T-cyberIEEE/ASME TMech, IEEE TASE等一区期刊20余篇;有6ESI高被引论文。获IROS2019最佳应用论文奖(1/2494);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深圳市五四青年奖章等。担任IEEE TROIEEE TASEIEEE RAL等多个机器人国际期刊编委